备案: 粤ICP备18015057号-1 © 2014-2024 梅州市秉德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中上游,东邻福建平和,南接锐平、丰顺,西邻梅县,北界福建永定,面积2647平方公里,总人口有52万人,是广东省最美的小城和全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
大埔县的大东镇,这是一个传统与现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家园,蕴涵着天地大美、田园之美和人文之美。这里风光旖旎旎、天地澄明、风情如诗。其中,坪山梯田被誉为“广东的元阳”,是广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摄影家创作基地。
大东,秀丽的山水田园,悠久的人文历史,古朴的客家民居,浓郁的民俗风情,宛若一颗镶嵌在万绿丛中的珍珠,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人,正拂去尘封,走出深闺,散发出瑰丽的光彩和独特的魅力。大东目前己经形成花萼楼、坪山梯田等多个景点集聚的特色线路。近年来,前来大东自驾车旅游的客人日益增多,人气指数不断上升,大东正成为珠三角、潮汕等地区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双电库区两岸青山拥翠,公路如带,村落、古塔错落有致。畔溪的公路大桥、拓林的鲤鱼上滩、福光的库湾碧波,让人心旷神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缓缓流淌的圳水,灌溉着大埔县大东镇坪山的千亩梯田,使其成为梅州乃至周边城市旅游爱好者眼中风景迷人的旅游景区。然而,灌溉、滋润着千亩梯田的水圳却鲜为人知、少人问津。日夜奔流不息的水圳,虽然没有碧波荡漾的壮观景象,却有那悠然静谧之感,斑驳蜿蜒向山凹延伸的几百年古老圳道,像饱经沧桑的老人,仿佛在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它的古今故事……
千亩梯田水圳,全长约10公里,灌溉十一个自然村,灌溉面积1000多亩。据当地多位老农叙述和杨氏族谱有关记载,该圳是元朝末年从宁化石壁村迁徙到大东镇坪山的二世祖温马公始建,明末清初杨氏十一世日新公从富溪迁移到坪山,后来丘、黄、陈、罗、肖等姓人陆陆续续移居坪山,且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各姓人在自己居住的荒山野岭上开出一层层的梯田,种上水稻和其它旱地农作物。经过不懈努力和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开垦,年复一年就形成了层层盛益、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的梯田。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由于梯田面积逐年开垦扩大,需要灌溉梯田的水量也逐步增加,时任福建漳州副将的十二世杨于广,回到祖籍地坪山,看到水源枯竭,梯田因为无水灌溉已近荒芜。如果要让灌溉梯田的水量充足,就要到三公里外引水才能解决用水问题。由于开圳引水的地方要从房前屋后穿过,在当时而言,可想而知其真是比登天还艰难的工程。据说,杨于广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从水源头到原有水圳的地方,每三尺就暗埋一块白银,有人无惫中挖掘到白银的消息传出后,吸引许多人前来挖银,一直往前挖,因此,形成了一条自然流水的水沟,水就顺着挖掘的方向流入水圳……随着圳水量增大,使得水圳得以按亩数量的多少来划分成三条水量大小不等的分岔圳,因此,就形成坪山八景之一的“凹流三峙”。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最应该看的是那里的风俗习惯,日久天长,任生活中积累的民间风俗自然会造就属地那里人的集体气质和性格。而旅行最大的意义在于去了解和体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大东的民情风俗丰富多彩得象一部书,让你品也品不完。
泰安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7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楼的大门非常独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伟的门楼,细一看,这楼门原来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这楼的主人是做生意发家的,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
兴建泰安楼时有个有趣的故事,楼主人蓝少垣在该楼工程进到第三层时,他把办公地点也搬到二层的一间房子里,规定凡前来领工资的工人,都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后才来领工资。那时候的工资是每日清算,结果就这样节省了建三层所用火砖的搬运费。据说泰安楼的蓝姓祖公极为节俭,原计划在楼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后因意外早亡,计划没有实现,成为现在的单片楼,实为遗憾。
泰安楼一楼布置了客家发展史,客家人生产、生活用具,客家服饰,节庆活动用具展区,详细地记载了千年来大埔客家人的发展、生产、生活情况;二楼为大埔古文物、楼主人生平、客家名人风范、客家民居、名寺名址图片模型展区、客家珍奇风物资源展区;陶瓷文化、开国100位将军书画、埔藉108位将军生平事迹、华侨事迹、名茶文化、客家美食文化等展区。整座建筑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大埔客家人情风貌。
泰安楼历史悠久,规模雄伟、粗犷,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2000年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前来此楼考察后,认为该楼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历史人文博物馆”。
百侯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的梅潭河畔,距大埔县城11公里。全镇面积94.2平方公里,有14个行政村,285个村民小组,3.1万多人,有山地7071.2公顷,耕地942.2公顷。百侯在明代以前称“白侯”,清初改称“白喉”,清后期,再改为“百侯”,立意读书仕宦,屡显公侯,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人才之乡”三乡美誉。
百侯为粤东著名的“文化之乡”。自明末后,百侯文风鼎盛,科举发达。清朝共考中进士(含明通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其中杨姓获得“同榜+秀才”、“同堂七魁(举人)”、“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林”的美誉。杨、萧等大家望族世代以读书、为官、教书为业。
我们来到大埔县百侯镇的时候,正值农历的“冬至”,村中的妇孺清晨就把鸡、鸭、鹅等贡品摆到宗祠的门前来敬拜先祖,在客家人的民间习俗中,敬拜先祖就是把心中感恩和对先祖的崇敬,通过祭拜这个形式表达出来。客家人祭拜风俗独具特色,祭拜者神色专注,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从清初开始,百侯人口激增,人多地少。村民拓展好市,外出经商;开发山林,种植烟叶等,集约经营,发展多种经济。俗语云:杨姓吃街场,萧姓吃田洋、池姓吃鱼塘、丘姓吃祖尝”,反映了当时百侯地方社会经济分工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百侯祠堂众多,其中杨姓有80座以上,萧姓30座以上,现有“通议大夫第”和“肇庆堂”两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侯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广东汉乐、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舞以及五鬼弄金狮、竹板歌等丰富的民间艺术;还有特有的风味小吃—薄饼、鸡血粄、忆子粄、芋子粄等客家风味小吃,牛肉干、白罗花生等土特产。
百侯文化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基本内容,是粤东客家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标本。有关百侯早期的历史,是各大姓氏宋末开基的传说和与“狗头王斗法”以及蔡仙人开圳的故事。明代中后期,“动乱”不断,不少百侯人因参与嘉靖末年张琏的“飞龙国”起义失败而转变了社会意识形态。自明末以后,百侯人口飞速发展,宗族昌盛,文化发达,科举仕宦不断。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人才之乡”。乾隆以后出外谋生者众,成为著名侨乡。
植槐堂屋名关西世胄,俗称新屋下,始建于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是百侯古镇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独特、石雕艺术作品风格和内容最丰富的客家传统建筑,是优秀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作,石雕艺术的典范。主屋占地约4800平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米,共123间房。中轴上分上、中、下三堂,后边有枕屋(后楼)两排,左右横屋、副屋共4排,屋后花园加上外围墙,其外形构成一个惟妙惟肖的田螺形,内藏曲形通畅排水系统,四周均有水圳环绕,浑然天成。主屋外另有书斋见南轩和锄经。
“通议大夫第”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占地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2970平方米,座西北向东南,砖土木结构,有80个房间,为名闻遐的“一腹三翰林”长兄杨攒绪的故居。整栋建筑主体分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横(另有两列副横屋),为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府第式建筑。2009年通议大夫第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堂准于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楼下,建于民国六年(1917,坐东向西,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二进二横,总面宽32.2米,总进深24.4米,占地面积3280平方米。屋内抬梁、斗拱、屏风严谨精密,并彩绘有山水、花鸟、人物、雕凿有龙、狮、虎等动物。大门屋眷及正堂尾眷雕塑有各种花鸟、瑞兽、鱼虾等图案,造型美观、千姿百态、栩栩加生。是一座客家民居的建筑精品,更是一幅民间雕凿、雕塑的立体画屏。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附属建筑属西式风格,坐北向南,总面宽17.4米,总进深9.7米,该建筑外墙灰塑等浮雕丰富,饰有动物、花鸟等图案,非常精致,楼顶有一圆形的时钟雕塑。
爱上大东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这样一个客家世界的绿野明珠,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慢慢地感受。或许,只需要挑一个心无羁绊的假日,在大东的田野和民居中心无所思地漫步,你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是如何鬼斧神工,时光又是如何优美而随性地雕刻着生活。
背景音乐:和兰花在一起(纯音乐)
水,静到极致,就能照出万物的影像;心,静到极致,就能悟出久违的智慧。对很多现代人来说,大埔是一个难得让自己心无旁骛地安静下来的好地方。
花萼楼,坐落在间粤边睡的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45公里,是广东省最早、最大、保留完好的客家民居土围楼。据记载,土围楼建于明朝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花粤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楼高三层11.9米,建筑面积3556平方米。为圆形土木结构夯土版筑式客家民居。整座大楼仅设一个大门进出,上置“花萼楼”的楷书石匾,楼由两个同心圆环欺建筑组成。土石夯实的墙体厚度为罕见。底面起脚宽度为两米,可放一张八仙桌,四周还可放4张条凳;楼顶墙体厚度为1.3米,亦可放一张八仙桌。整座大围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厚实,再以铁板加固,内置直柱,横木交叉杠栓。底层外面不开窗,上层以方位开枪炮眼和观察小孔〔围楼共有30户,每户有门,门内有大厅、天井,里面有厨房、浴室,厨房顶上有天棚藏放家什,再里面是卧房,上至顶层,每户各7间。全楼房问。外重4层120间、中重两层60间,内重一层30间,共210间。
1993年春节元宵节晚会《神州百姓闹元宵》在该楼拍摄后。使土围楼蜚声海内外。其后,广东电视台《客家人》摄制组,中央电视台《第三个眼看土楼》摄制组,中国国际影视总公司《嫂娘》电视连续剧摄制组,广东卫视合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外来媳妇本地郎》摄制组,中央电视合、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等郎妹》摄制组,2009年香港影视明星刘德华,2010年国内影视明星于荣光,2012年深圳市委宣传部、罗湖区委政府、区文联《客家新娘》摄制组等,纷纷前往花粤楼拍摄了专题片、广告、
联欢晚会、电视连续剧和电影等。
相传,数百年前,该村林姓九世开基祖林援宇,以耕种挑担为生。为人忠厚老实,虽家境贫寒,仍常接济他人,在乡邻中口碑甚好。某天,林援宇担石灰赴圩,石灰卖不出,只好空手而归,路过狮头观音庙前因疲劳晕倒,迷糊中,忽见一群白马飞奔而来,为避马踩,他拿起扁担遮档,没想到挡下三条马腿。他正纳闷自责,一时间肚子痛得满地打滚,随着身子滚动,奇迹发生了,援宇公脚下蹭出了三缸白银。有了白银,林援宇请来师傅,在四个儿子寰一、廷一、廷俊、廷辉等共同努力和众乡邻的帮助下。历经数载,建起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土围楼。
楼内天井280多平方米,天井中央有深18.6米的饮水井,水井口连着的排水沟呈“9”字形。楼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冬暖夏凉,不仅生活设施齐全,而且配套的防火、防盗等各种设施也一应俱全,几十户人家世代聚居于此,同祀一祖宗,同饮一井水。
花萼楼取义“花萼相辉”。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萼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萼,花托,这里的意思是说棠棣花,花复萼,萼承花,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如同这花与萼一样,相互辉映。而大东花萼楼取名则寄托了林氏祖先期盼兄弟和谐共处的愿望,寄寓的是客家先民在为生活的打拼中,所演绎的客家人勤勉、刻苦耐劳的客家精神。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为粤东第一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已升级为5A级旅游景区。
雁南飞茶田在茶叶种植的同时结合了果树的种植和园林绿化,大片的茶树与龙眼、荔枝、芒果、枇杷等南国佳果、各式园林绿化景点相隔其中竞相媲美。
叶剑英纪念园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居--广东梅县雁洋虎形村,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建设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
不少到过叶帅故居的客人都惊叹地说:雁洋是块“藏龙卧虎”宝地。不错,你站在雁洋最高的五指峰上往下看,便可望见两条白练般的长河环抱着一座椭圆的个山,而山形似一伏卧体憩的巨虎,而这“巨虎”就是虎形村。叶剑英元帅的故居,就座落在虎形山下。
叶帅故居与纪念馆相连,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间农含,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亲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卧室里摆着古典风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侧后角两问分别是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及书房。
大埔的乡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美,低徊不尽,怡然自得,远远看山谷高坡之间,一座座白墙黑瓦的旧宅子,一层又一层,一围又一围,加上十来枝高竹,三四裸芭蕉叶,鸡鸣狗叫,配上几缕袅袅炊烟,镜头略裁下去,便是一幅现成的《晚渚轻烟》图。古老民居还都一一保存着,墙上的标语也依然醒目,时光洗刷之下,一切都和平相处,隐隐约约,叫人顿生出一种时光流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