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存在粤东北苏区的特殊贡献 2018-06-29

                                                                    古大存在粤东北苏区的特殊贡献

古大存,广东省五华县人,是深受人们爱戴的老一辈革命家。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与后期,在粤东北斗争形势处于劣势的逆境中,古大存对革命出路、斗争策略等,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为粤东北根据地的开辟与保存革命火种,费心尽力,彰显了一个革命家的智慧与胆略。现笔者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对古大存在粤东北的特殊贡献,作以下的简述。

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古大存在武装斗争陷入劣势的关键时候,创建“五县暴委”、“五县联委会”,为粤东北成为东江革命的中心区乃至后来融入中央苏区,奠定了基础。

1927年冬至1928年春,广东国民党军与地方武装联合对粤东北地区(即现在梅州及周边邻县)各红色区域进行疯狂“围剿”,白色恐怖笼罩整个粤东北地区,革命暂时受到挫折,大部分县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各自撤离暴动区域,

转移到国民党军力量相对薄弱的边界山区坚持斗争。1928年夏,古大存率部分武装进入八乡山周边活动后,退至九龙嶂,逐渐与坚持在八乡山、铜古嶂、明山嶂周边坚持活动的梅县、大埔、丰顺、五华、兴宁等地党组织与工农武装取得联系。为凝聚粤东北地区党与武装力量,反击国民党军的猖狂“围剿”,在梅县、丰顺交界的九龙嶂倡导并组建了粤东北武装暴动的统一领导机构――五(华)、丰(顺)、兴(宁)、梅(县)、(大)埔五县暴动委员会(下简称“五县暴委”),下设军委,古大存为五县暴委主席兼军委书记。“五县暴委”成立后,为扩大政治影响,寻找上级领导,古大存决定领导工农武装在梅县畲坑举行武装暴动。是年6月,畲坑暴动的枪声打响,暴动消灭了畲坑驻军100多人,缴枪20多支和大批物资。畲坑暴动的胜利,震动了东江、韩江地区。不久,揭阳、潮安两县党的负责人先后寻上了九龙嶂。古大存在五县暴委的基础上,加入揭阳、潮安两县成立中共五(华)、丰(顺)、兴(宁)、梅(县)、(大)埔、揭(阳)、潮(安)七县联合委员会(下简称“七县联会”),“七县联会”公推古大存为书记。标志着粤东北进入武装暴动走向联合,党组织建立统一机构的新时期,揭开了创建粤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在古大存为核心的“五县暴委” 与“七县联委会”领导下,粤东北地区各县很快在斗争受挫的劣势中找到了革命的出路。“畲坑暴动”的枪声,启迪了的粤东北地区的党组织与民众。使粤东北各县党组织与民众感悟到了,“4.12”反革命政变后,各自为战,难敌实力很强的广东国民党军,择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山区,在游击中壮大自己,通过联合斗争消耗对方力量,是反抗国民党军镇压与 “围剿”的有效途径。为扩大斗争,创建粤东北根据地,以古大存为核心的“七县联会”及时作出:“梅县党的负责人郑兴等几人留守九龙蟑领导活动外,各县回原地组织武装,继续开展斗争。”的决定。[1]使粤东北的斗争很快走向正轨,迅速形成红色割据区域。各县先后在相互支援的暴动中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燃起了熊熊的斗争之火,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土地革命斗争区域。1930年2月4日《中央通告68号》中称,“潮梅”(指泛粤东北)已经成为的全国有影响的7大苏维埃区域之一。[2]粤东北梅埔丰边区属“潮梅”的中心区,在全国土地革命战争中起了示范作用。

古大存为核心的“五县暴委”与“七县联会”初创的红色区域,为整个东江斗争,红四军在粤东北活动,提供了战略基地。由于梅埔丰边区在古大存为核心的“五县暴委”与“七县联会”的正确领导下,找到如何与国民党军搏斗的正确方法,形成的良好斗争环境,为东江的斗争提供了指挥基地。1929年1月,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林道文与机关,由潮安转移到与九龙嶂相邻的丰顺茶背岽,粤东北梅埔丰边区成为东江根据地革命的领导中心,时长达一年多。是年冬,红四军出击东江, “梅城战役”期间,为避敌锋芒,一度曾撤到当年已初步形成割据区域的梅埔丰边区的梅县梅南、丰顺县马图等地休整。1930年5月1日,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丰顺八乡山召开,大会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古大存任军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政府与军队机关设在梅埔丰边区。这些都说明,东江苏区全盛时期,粤东北梅埔丰边区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此与古大存在斗争低潮中以独到的智慧与魄力,及时组建“五县暴委”与“七县联会”分不开。对粤东北的斗争影响而论,古大存关键时刻领导“五县暴委”、“七县联会”的系列探索与实践,扭转了劣势的斗争局面,推动了粤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步伐。后来粤东北苏区的形成与成为中央苏区南部重要区域,不能说与古大存的探索与实践无关联。

古大存为核心的“五县暴委”与“七县联会”创建与领导的武装,为粤东北建立正规红军打下了基础。1929年夏,中共东江特委为组织武装暴动与配合闽西红军进东江,将兴宁、五华梅县、丰顺等县部分农军、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6团(原大埔革命军(东路)第15团第一营),整编成立红军第六军第16师第46团。团长李明光(1929.11-1930.7),政治委员邱宗海(1929.11-1930.5),参谋长曾龚楷。下有第一营 (待查)、第二营(待查),第三营(梅埔丰边区四区联队编入),营长曾汝生、政治委员罗子良 、教官黄树青,主要活动于梅(县)(大)埔丰(顺)根据地。同年10月红四军攻打梅县后,留下骨干100名充实红军第6军第16师第46团,46团这支武装战斗力更强。

对红军建设而言,古大存率五华农军进入粤东北梅埔丰边区后,注重在暴动、联合斗争中凝聚粤东北各县武装力量,在战火中锤练工农武装,为粤东北工农红军的建立夯实了基础。事实也这样,后来编入工农红军11军的粤东北红军46团,成了工农红军11军的嫡系武装,主力并跟随军长古大存转战大南山,成为巩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中流砥柱。

二、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古大存以革命家特有的智慧在粤东北大埔领导游击队坚持斗争,为革命保存了斗争火种。

1930年下半年,东江特委已将机关由粤东北梅埔丰边区的八乡山迁南部的大南山。党的六届四中扩大会后,东江特委在“左”的路线指导下,主观上,执行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战略,造成红11军三次冒然进攻粤东中心城潮安失利。工农武装力量元气大损后,没有认真总结教训,却在根据地内开展错误的肃反运动,造成“1500多名党政军负责人及战士被错误捕杀”,严重地削弱了东江地区的领导力量。客观上,广东国民党军乘根据地内的严重 “内伤”,不断增兵“围剿”红色区域,使根据地区域不断收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东江根据地失去了北面中央苏区的支撑与牵引,更难抵实力雄厚的广东国民党军。1935年4月,国民党军邓龙光师接替张瑞贵部重兵围攻大南山,东江特委书记李崇三带领游击总队主力向潮澄澳边区转移途中被捕叛变,导致游击队被骗下山后,被国民党军消灭,根据地沦陷。

1935年底,古大存带保卫局战士从大南山突出重围后,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遂向粤东北转移。到八乡山后,在原中央苏区南部梅埔丰边区群众的帮助下,和坚持在边区与国民党军周旋的陈华等梅丰游击队取得联系。他们在丰顺童梓洋汇合后,得知红军长征后大埔仍有中共党组织坚持活动,为了尽快取得联系,古大存遂率领陈华、张观亮、张六、曾史文、阿甲,王顺、江耀、宋连胜、朱禄、张阿发、阿七、邓其锦等17人,携带花机枪一挺、驳壳枪九支、曲尺一支、手榴弹二枚、子弹一批”,从童梓洋出发,经丰顺北斗、留隍、黄金渡过韩江,从潭江进入大埔。进入大埔后,古大存在难与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下,领导游击队团结群众,在积聚群众力量基础上创建与扩大党组织,保存与壮大队伍,以游击战中以枪声寻找上级党组织,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

首先是在秘密活动中,团结群众,发展党员,建立支部,扩大武装队伍。古大存率部到大埔后,在高陂的桃花,并在一红军家属中住了一晚,第二天过高陂后住在一个村子里。此时,由于红军长征后,大埔苏区的中共党组织进入地下,他们无法取得联系。此时,古大存的痛症突发,行动困难。于是,古大存等向群众说明红军的身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休息3天后,向北转移到平原五家畲帽山村,结识了小学教师周显耀。发现大埔地区的群众基础较好,又是山高皇帝远的深山区,便于开展游击活动。于是通过周显耀联络了塘腹村的廖有三、廖孔说、廖长引、廖松茂等,并秘密吸收他们入伍。同时,通过他们把游击队员安排在瓷厂做工为掩护,串连廖百聪、郭杏村、张新铸、黄娘麟等配合游击队活动,逐渐把活动区域发展到北坑、三岗,光德中央坑、老庐下,高陂黄泥坳、燕尾服,桃源东瓜坪、鲤鱼石一带山村及饶平的石寮溪等村庄。在东瓜坪村,古大存通过罗裕民、罗信灿、罗信炳的关系,办“德民小学”,创办游击活动基地。尔后,又在桃源尖山培了郭联慰、李阿发、张发田等人,先后在当地发展了18名战士。为了进一步巩固游击基点,古大存在组建瓷业工会和贫民团的基础上,发展党员,建立了6个支部。后来,原11军后方医院院长古柳春悉古大存在大埔坚持斗争,又带“古关贤、古宜柄、古铁生、古酌言等8人”与古大存会合,游击队人数扩大了2倍。这支游击队成为革命的火种,为粤东北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开展斗争夯实了骨干基础。

其次是在隐蔽活动凝聚力量基础上,创建游击根据地;在出击中,丰富游击战的经验。古大存进入大埔后,陈济棠部已完成“进剿”中央苏区任务,派重兵驻守广东,国民党大埔县党部重建,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古大存在恶劣斗争环境中,从实际出发,按党的“六大”提出的“反对盲目暴动,开展乡村游击”精神领导斗争。首先以包山烧炭为业,个别串联的办法,逐步发动群众,而后又通过瓷工的关系,把队员安排在瓷厂做工,取得合法的谋生权利后,秘密组织工会、贫农团。其次,为解决山区消息闭塞问题,创办学校以公开职业为掩护,订阅国民党的报纸,购置收音机了解敌我友的情况。三是建立革命政权,在东瓜坪山村秘密建立苏维埃政府,选举罗裕民为主席,使游击活动有可靠的根据地。在群众的支持下,游击队活动区域伸展到埔南桃源桃丰的尖山、中炉、三洲湖,丰顺的旁门畲等山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游击区。古大存在大埔领导游击队坚持活动中,注重与大埔民众建立了鱼水般的关系。游击队需要的物资有群众代买,并秘密送入山寮。群众主动帮助游击队了解敌情,配合游击队解决武装和活动经费问题。国民党军进剿时,游击队员陈华、王顺正在国民党桃源乡公所相邻的上墩村养伤,当地群众严守秘密,精心护理,保证了游击队员的安全。古大存在大埔领导游击队坚持活动中营造的群众基础,为后来粤东北乃至闽粤赣边区的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粤赣边区党代会,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在原古大存在大埔活动区域内召开与成立,便是一证。

三是在游击斗争中,勇于出击,通过扩大了影响,寻找上级党组织,及时转变斗争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1937年冬,由于古大存领导的大埔游击区长期与上级党组织未取得联系,消息闭塞。在不了解国共合作的形势下,为尽快找到上级党组织,实施在出击中扩大影响,通过枪声与党联系战略。主动组织游击队远程夜袭国民党桃源乡公所,以东江苏维埃政府的名义,广发宣传文告”。招引国民党当局如临大敌,纠集饶平、大埔、丰顺三县国民党地方武装联合“进剿”古大存领导的游击区,诱惑国民党当局在报纸上显耀。

党驻香港的中共南临委机关从国民党报刊上发现古大存等的宣传文告与消息后,得知粤东北大埔县仍有党组织与武装在坚持活动。于是派饶彰风到大埔了解情况于联络,饶彰风进入古大存等活动的区域后,由于群众在残酷斗争环境中,经过培养和锻炼,对生疏人有警惕,没有了解古大存等活动情况。由此,却使古大存发现香港有中共党的领导机关。另外,从来到自己身边的古柳春中了解到全国已实行国共合作,华南成立了新四军。为了避免内战,古大存及时转变斗争观念,主动“写信给潭江的豪绅张玉阶,申明在大埔活动的部队是中国共声党领导的,为了团结与抗日,建议进行谈判,共同合作抗日。为了尽快地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古大存亲自前往香港,通过《大众日报》编辑,再北上武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叶剑英。古大存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后,根据周恩来、叶剑英的指示,返回香港通过廖承志、连贯,在广州与云广英接上关系后,留香港工作,任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后北上延安出党的“七大”会议。在大埔坚持活动的游击队,则按中共南临委的指示,由古关贤率领北上到闽西特委报到。抗日战争时期,游击员张五与闽西特委接头后回五华,恢复了八乡山的党组织;古观贤后调任中共大埔县委组织部长,成为粤东北重建与发展党组织的骨干。

综上可见,1928年夏秋间,在粤东北斗争处于劣势之际,古大存先后组建“五县暴委”与 “中共七县联会”),使粤东北地区党与武装斗争有统一领导机构,拉开了粤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序幕。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古大存以革命家的智慧,在粤东北大埔领导坚持斗争,为革命保存了斗争火种。总之,古大存对革命事业、对粤东北根据地的斗争,有其特殊贡献。


撰文主要参阅资料及来源:

1、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存“古大存回忆资料”。

2、《中央通告第六十八号》,1930年2月4日,《中共中央文件选编》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版。

3、《东江革命根据地史》中内载相关内容,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4、《中国共产党大埔地方历史(1921-1949)》中内载相关内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43-45页。

5、《二战时期梅埔丰苏区史料汇编》中内载相关内容,梅县地委、梅县、大埔、丰顺党史办编,1987年8月版。

6、《梅州党史通讯》第45期,廖练堂  卓加里“古大存在大埔坚持革命武装斗争”。




下一篇: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
上一篇:叶剑英一封信揭开了广东六十年前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