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松: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
他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将军之一,曾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战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等著名战役,抗战胜利后驰骋东北战场,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四野战车师政委,1955年授勋时,是最年轻的少将之一。他就是99岁高龄的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杨永松。
艰难的童年岁月
1919年7月,杨永松出生在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他是这个杨姓家中的第四子,靠他父亲靠贩卖咸鱼咸菜为生。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租地种粮种菜,四季劳作,勉强可以糊口。
杨永松5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因病离世,家中生活更加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窘况下,母亲还是咬牙坚持着送杨永松去镇上的步梯小学读书,这是他们当时唯一能看到的希望和出路。
1927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大埔地方党组织在乡村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10月,从三河坝战役撤退的南昌起义部队经过百侯,他们的进步思想极大地感染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情绪。杨永松的二哥杨鹤松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也返回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杨永松受家兄影响及环境熏陶,在学校加入了童子团,开始了革命的启蒙阶段。
一心要革命的“红小鬼”
1930年4月底,杨永松在二哥杨鹤松的安排下,跟随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陈采芹去闽西,结束了百侯暴动后被迫在大东乡开始的“放牛娃”生涯。在陈采芹的革命思想教育下,杨永松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留在永定县委机关打杂,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1930年11月,在龙岩召开的闽西儿童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永松被选为闽西儿童团团总部任组织部部长,接受张爱萍的直接领导,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1931年7月,杨永松受到“肃反”运动的影响,被肃反委员会以反革命的理由抓起来,关押几天后才放出来。他当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回闽西机关,二是参加红军。杨永松杨永松思考了很久,最后,他下定决心:“让红军考验我,我是一心要革命的!”
杨永松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在红十二军政治部机关做勤杂及文书工作,后被编入红军101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以及1933年9月开始长达一年多的第五次反“围剿”恶战。在硝烟弥漫中,杨永松一天天成长,更加坚定革命的信念。
疗病中拼命追队终于赶上长征
1934年9月,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杨永松所在的部队开始向福建永安地区进发。部队过汀州时,杨永松因病被留后方医院休养。后来由于战事紧张,所有人员需转移到一个叫“九堡”的医院。杨永松和几个战友赶到九堡医院后,让他们意外的是,那里除了一片用砖头搭起的床铺外,已经没有一个人了。原来,医院在一天前就转移了。他们不顾伤病的折磨,坚持赶路,终于在第5天的下午赶上了红一军团的部队。杨永松在寻找三团的驻地时,遇见了一师的聂鹤亭参谋长。“小鬼,你年龄还小,身体又很虚弱,能跟得上吗?”聂参谋长关心地问杨永松。“红军不怕苦和难,我能行!”杨永松斩钉截铁地答道。聂参谋长看他小小年纪,革命的决心这么大,心里十分高兴,给三团打了个电话,把他留在了师部,让他和一个叫赖可可的同志一块负责文书工作。
第二天,得到通知:傍晚出发。当时杨永松还不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开始了。如果没有前些日子拼着性命地追赶部队,或许从此他就与中国革命无缘了。因为年纪小,部队整编长征前要送他回家,谭政说“他哪还有家?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送他回家就等于送死”。
长征中九死一生
1934年10月,杨永松随部队踏上了长征的征途。他们一路攻坚克难,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部队由毛儿盖出发,杨永松所在的三团走在军团的前面,翻过一个小山后,开始过草地。一路上,是不时见到浮在泥水中的军帽和死在灌木丛中的同志。在进入草地的第六天,杨永松的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他的心情糟透了,“难道走不了啦!革命到头了,要死在这茫茫草地了吗?” 他没有放弃,鼓励自己“不能这样倒下,一定要走出去。”他穿上在一次胜仗后买的一双没有补底的袜子,套上一直舍不得穿的新草鞋,找了一根别人当柴烧没烧掉的树枝做拐杖,凭着艰强的信念跟在部队后面一步一撑艰难地往前走。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脚能感觉到暖和了,开始消肿,杨永松非常高兴,又一次甩掉了死神,往前追赶革命队伍去了。
1935年10月,杨永松紧跟着革命队伍,整整走了一年,走到了陕甘苏区的吴起镇,长征结束了。杨永松跟随部队经过了11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历尽险山和恶水,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了锻炼,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国共和谈一致抗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8月23日,杨永松任政训处技术书记的685团作为先头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役。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杨永松所在的685团死伤800人以上,全团只回来900余人,有一个连队只剩下一个副指导员和一个战士,许多战友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平型关战役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
此后,杨永松跟随部队保卫忻口,转战晋西,挺进山东,浴血鲁南,在战争的烽火中不断成长。1942年10月,杨永松调去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后来又调任绥德抗大总校部秘书科科长,在徐向前校长身边供职。1945年4月23日,杨永松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党的“七大”。1949年3月,杨永松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任政委。
共和国年轻的开国将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杨永松的战车师参加受阅,坦克编队以整齐的队形,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3年1月,杨永松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改称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杨永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手抚着勋章,杨永松泪眼模糊了,他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1957年8月,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杨永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1959年9月,他参加了总政治部组织的全军将军业余合唱团。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1年按副兵团级离退休,医疗享受正大区职待遇。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光阴荏苒,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军队建设浴血奋战、付出辛劳的老红军战士杨永松将军今年已经99岁高龄了。他年事虽高,精神依然矍烁,思维依然敏捷,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和祖国建设的伟业。
(根据杨永松著《硝烟往事》整理)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