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秉德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梅州市秉德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电话:0753-5400989
电话:18023520688
当前位置: 首页 > 南粤风云 > 梅州现场教学点 > 百候古镇

百候古镇

梅州市秉德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 2018-04-06

       说到梅州,大家应该都听过,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说到大埔,很多人不一定会了解,这座梅州下辖县被誉为“客家香格里拉”,是广东最美丽的县之一。大埔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景点,别的暂且不提,一座县城,下面有三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茶阳镇、三河镇,这个在全国也是极少的,只能说明一点,大埔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地方。今天我们走进大埔的第一座历史文化名镇是百侯镇,镇如其名,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化之乡。百侯镇东距大埔县城仅11公里,古往以来,百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林”等佳话流传海内外。百侯名镇旅游区位于侯南村和侯北村。在侯南,有久享盛誉的陶行知教育基地,著名的通议大夫第,和“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迷宫般的百侯古巷等。在侯北,有宋代开凿的蔡仙人古圳、鸳鸯祠、马山寺、百侯骑楼老街等景观。据统计,百侯镇共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官厅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

blob.png

天空有些阴沉,雨水即将落下,我们来到了客家古镇,人文百侯,梅州市四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的第一座。

blob.png

百侯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尽管现在乡镇的教育竞争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市,但百侯镇依然还有不错的学校以及随处可见的代表着过往辉煌的历史建筑。

blob.png

百侯其实古称“白侯”,后改为“白堠”,康熙年间,白堠进士杨之徐倡议将“白堠”改为“百侯”,意思是“白侯辖地,出百名封侯”。还真别说,明清两朝,这座小镇上出了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近代以来,也是名人辈出。

blob.png

细雨中遇见的第一座古建筑叫做肇庆堂,和广东肇庆市应该没什么关系,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距今整整一百年。

blob.png


肇庆堂正在修缮,本来从这座八角门是一个很美的画框,可惜对面的历史建筑被围得严严实实,只好反方向拍了一张。

blob.png


肇庆堂旁边是海源楼,同样距今一百年,是乡人杨潮南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

blob.png


这铜塑大概就是当年的写照,男人飘洋过海去赚钱讨生活,女人含泪送别,在家耕作教子。

blob.png


海源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

blob.png


柱子有圆有方,是百年前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大门为欧洲教堂风格,而屋顶则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

blob.png


海源楼后面便是企南轩,企南轩的历史就悠久了很多,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已经有310年了。

blob.png


这座建筑的主人就是那个倡议将“白堠”改为“百侯”康熙进士杨之徐。

blob.png


可以看到门前有一块匾,“第十批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第七批,大埔县已经第十批了,而且挂牌保护,说明一是大埔县文物很多,二是大埔县很重视文保工作。

blob.png


你也许会发现企南轩也是中西合璧的风格,康熙时期的进士当然不会这么超前,其实左侧的两层洋房以及池塘、小桥等,都是杨之徐的后人加建的。

blob.png


走进小洋楼中,有浓浓的欧式风格,近代以来,广东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这种舶来文化深深植根很多历史建筑之中。

blob.png


企南轩一楼是仿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不仅采光效果好,也挺美观。

blob.png


二楼比一楼的拱券要小一些,曾经还有各种纹饰,只是近百年过去后,都已经模糊。

blob.png


企南轩可以登楼,登到二楼露台,便可以看清楚一二楼的拱券结构和楼前的池塘、小桥。

blob.png


登到楼顶,可以看清前面的海源楼全貌。

blob.png


回望侯南村中,还留存不少土砖灰瓦的民居建筑。

blob.png


走进村中,古井深幽,井水依然清澈,看来依然是村民的饮用水。

blob.png


村中祠堂墙壁上贴了很多名字,有“祖父母命”,也有“曾祖母命”,总之都是长辈给晚辈取的名字,这个有点意思,因为这种取名形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blob.png


路遇通议第,百侯镇新旧建筑混杂,历史建筑不成片,但比比皆是。

blob.png


通议第里面是一座土楼,叫做巩和楼。

blob.png


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好找个地方避避雨。

blob.png


刚好看到通议第旁的农家屋檐下晾晒着自己制作的面条,便到农家坐坐,顺便就请女主人做个腌面当午饭。

blob.png


来梅州不吃腌面说不过去,腌面是梅州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其实就是很普通的捞面,拌上之前做好的蒜蓉肉末,女主人现摘了自家地里的蔬菜加入,简单朴实的腌面正如淳朴的客家人,百吃不厌,也令很多在外的客家游子思念,面吃不够女主人又下,吃饱为止。

blob.png


除了腌面之外,梅州的柚子也是远近闻名,女主人冒雨给我们摘了柚子,不停地叫我们吃,客家人很朴实热情。

blob.png


她的儿子在湛江读大学,马上都要毕业了,我问她有没有去湛江看过儿子,她说没有,路费挺贵,能省就省点,中国农民真的不容易。

blob.png


望着雨后的青山云雾,这样的农家已经算不得贫穷了,但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算计,勤劳已经很难致富,出生基本决定命运,什么时候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和差距消失了,中国也许才可以真正称为大国强国。

blob.png


看完侯南的历史建筑,也别忘了候北的百侯老街,百侯老街全长1000多米,是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骑楼老街。其实百侯镇的历史建筑还有很多,只是由于雨天不便,我们没有一一走到。

                                                                                            古镇美食

blob.png


百侯老街上还有不少特色小吃,尤以薄饼闻名。

blob.png


百侯薄饼是以面饼包裹调好的馅料,卷成春卷模样,便可以直接吃了,4元一个,说不上很好吃,也算一种地方风味吧。百侯镇是梅州市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毫无疑问,这里曾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也遗存了很多历史建筑,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百侯镇的历史建筑消逝了很多,新旧建筑混杂,保存相对完好成片的也就是侯南肇庆堂、海源楼和企南轩一带,百侯旅游无需门票,在肇庆堂旁边有游客中心,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百侯古镇的基本情况。梅州有四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分别是大埔县的百侯镇、茶阳镇和三河镇,以及梅县区的松口镇,这几个古镇相对都比较集中,如果自驾车的话,一天之内是可以游完的,另外梅州旅游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多数景点都无需门票,我们玩了两天,居然没有买一张门票,也没被收过停车费。

image.png

                                                                                                百侯薄饼

百侯薄饼在大埔百侯等地已有200余年历史,为传统美食。相传清乾隆年间,在陕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杨缵绪,回家为母亲祝寿。为孝敬母亲,带侍从家厨回大埔摆寿宴款待乡亲,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不曾想母亲颇喜食之。杨缵绪事假已到,要返回陕西,为了让母亲长期能吃到“薄饼”,便叫家厨留下,要他把“薄饼”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后再返回任所。从此以后,制作薄饼的技艺就在大埔百侯民间流传,大埔人结合本地盛产的原料加以变化,改善口味,演变成今天的风味小吃。

image.png

                                                                                                 算盘子

算盘子主要原料为芋头、淀粉,配料有靓肉碎、鱿鱼丝、香菇、虾仁等。制作方法:将芋头削皮、洗净、切片,洒些盐蒸透,趁热掺入薯粉,加开水拌匀揉韧,搓成条状后,切成颗粒,搓成圆形,再用拇指与食指按成两面凹的扁圆形,有如算盘上的珠子。然后放进沸水锅里煮熟,捞起滴干水份,再放进锅里与配料炒匀,倒入用猪骨熬好的上汤,洒上葱花或元荽,就可上桌。其味香滑,鲜美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image.png

                                                                                                    忆子粄

忆子粄是大埔有名的传统小吃,忆子粄的得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在明朝,大埔茶阳某地有一户人家叫松婶,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海军,久未归家。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怀思。秋去冬来,足足等了30年。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终于回来了,母亲端上儿子最爱吃的粄,一家欢庆团圆,此粄因而得名。

忆子粄用糯米粉作粉皮,揉搓至软韧粘结,分成小团,撒上适量的生粉,压成粄皮;馅料一般以靓肉片、鱿鱼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然后把馅料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干净的叶子包好,涂上食油,放蒸笼里,用猛火蒸熟,再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其味别具一格。

image.png

                                                                                              鸭松羹

鸭松羹属于客家菜,在众多客家小吃中,是保持最传统、最古老的一项菜品。其主要原料为木薯粉、糖和油,配料为姜末和陈皮末。做出来的鸭松羹因盛在盘中光亮润泽,呈棕褐色,犹如凝固的鸭血,因此起名为鸭松羹。鸭松羹味道香甜可口,松软爽滑,喜欢甜食的朋友一定要尝尝。

红色教育培训报名咨询: 400-000-6933   尹老师

                                    13603096781    尹老师

                                    18023520688    叶老师

                                     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 

                                     官方网址:www.szhsjy.cn

                                     梅州市秉德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官方网址:www.mzhspx.com


下一篇:张弼士故居
上一篇:泰安楼